品牌万里行影响万里品牌影响力万里影响  

 


繁體中文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详细内容
报视TOP特别关注:郭振新
发布时间:2018/2/6  阅读次数:4834  字体大小: 【】 【】【

  【报视TOP特别关注】  2016年7月,记者在贵州与医界创业者郭振新初次采访的一周时间里,郭振新和他的医疗团队以经常每天近10台手术的效率开展医疗工作,其中的劳累和疲惫,若非亲身体验,很难有体会。在每天5个小时的盘旋山路上,郭振新常常自己当司机,困了就在加油站休息一会儿,疲惫就自我打气。采访完毕后,那些凌晨四五点钟即踏上征程的情景,做手术忙碌到半夜12点的夜晚,总是让人不经意地想起。

   2018年1月,时隔一年半,在郭振新的家乡黑龙江,记者再次见到了他。“最近手术还是非常多,我好不容易抽出来几天回黑龙江办点事,顺便路过北京参加冬季半程马拉松比赛。”那是一个冬日暖阳的午后,坐在记者对面的郭振新侃侃而谈,旁边是他的夫人和第二天参加北京冬季冰雪马拉松比赛所需的装备。郭振新用了接近两个小时时间的陈述,让记者感受到了他这段时间的“改变”和“坚持”。在新医改的形势之下,医生集团和分级诊疗的政策不断实行,郭振新的“变”与“不变”,恰是这个大时代里几乎每个医生都在面临的思考和抉择。

    在与时俱进的时代,做正确的事

    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瞬息万变,医疗卫生领域更是如此,近几年医改的分级诊疗、多点执业、医生集团等政策的放开,让单位相对固定,原本可能一生都安于一隅的医生们,有了更多走出去的可能。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为什么要走出去?

    有多少医生是因为生存而改变,有多少医生是为了发展而进步,这本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郭振新在这个问题上,给出了他自己的理解:“今年我已经接近50岁了,知天命的年纪,我更加清晰,财富和地位,并不是一个医生所要追求的终极目标。无数次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医生,心存善念,让更多的患者因优质的医疗资源而受益,才是让我作为一个医生最有价值感的事。”

    郭振新是一位从医长达25年的泌尿外科医师,25年,他一直在路上,未曾停歇,也未想过要停歇,从黑龙江小城牡丹江,到哈尔滨,到广州,到浙江,到云南,到贵州,到重庆,到四川,有些地方是驻足,有些地方是常驻。九年前来到贵州后,郭振新发现这片土地的贫穷和不便让自己瞠目结舌,甚至想把优质的医疗技术带过去,都显得很艰难。十几年前,相邻的县城之间就要在山路上行驶长达七八个小时,除却辛苦,还有路上的危险和不测。

    “以前开车走在山路的时候很多,我也曾这样想过,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其实我早就想好要写个遗嘱,我的愿望亲友都知道,而我努力在做的就是让自己任何一天不留遗憾,想做的事情,要做的事情,不会拖沓。”郭振新的“说做就做”体现在医疗工作上,也体现在生活中。在医疗上,谈协作,他已经和10多个医院建立了协作关系,仅2017年,他的团队就完成了1156台手术。每年手术超过1000台,这已经是他团队的第7年。据统计,郭振新自己的团队和带出的多支团队,已完成泌尿外科微创手术20000多例次,为患者和政府医保报销节省的费用,保守估计也在8000万以上。每年1000多台手术,意味着什么呢?每天三四台吗?并不是,因为除去在各个省份和城市之间的路途时间,以及全年参加10次不同城市的半程马拉松比赛以外,其实工作的那些日子里,经常每天都要接近10台或10台以上的手术。

    当记者询问这样的手术数量是否工作量过大、是否存在危险的时候,郭振新用严谨的数据回复了记者:2017年的1100多台手术中,无死亡,无肾摘除,在严格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全年完成无管化经皮肾镜手术230台。

    230台无管化的经皮肾镜手术意味着什么呢?就是经皮肾镜术后无造瘘管,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和术后的便利性大大提升。从4月17日首次无管化尝试的成功,一直到年末,这样的手术达到了全年手术的20%。倘若这只是冷冰冰的数据无法让人理解,那么专业的医师所感受到的会是,这是对技术精湛程度的极度考验,对于患者来说,是快速康复和减少痛苦的优质体验。

    这种技术上的提高,被郭振新认为是2017年一个小小的进步,但他的话锋随之一转:“可我觉得我做的还是太小了,用数量去突破,还是有限制,一个医生的体力能有多少,一个团队的能力能有多大,我们能做多少对这个社会对患者们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我不要单枪匹马,我要团队合作”

    2017年末,郭振新和同是泌尿外科医生的夫人一起作为学生,开始了为期20几天的学习,同是医生,应该去学术会议上学习国际最前沿的临床诊疗技术,应该汲取学术能量,但他们经过反复思考,去学习了管理和团队运营。他固执地认为,一个人能改变的太少,必须要一个团队都改变观念,强化管理,才能让医生集团和多点执业真正地“活起来”,而不是靠一个医生的“走穴”,那是一种小作坊的做法,无法长久,无法持续。

    “觉得自己遇到瓶颈了,我做的很小,放在全国角度,就是一个小角色,我能改变的,也太少,太局限。”郭振新虽然斗志昂扬,总是满腔热情,但他从来没有因此而自大。“要让团队有一种国际化的视野,走出城市,让偏远地方的患者不用长途跋涉;也要走出中国,让周边贫穷的国家也享受优质医疗。‘一带一路’给了我们良好的条件和契机,作为中国医疗界的一份子,有多少能力,我就要贡献多少能力。”

    2017年5月,郭振新团队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出发前往缅甸,去了仰光和曼德勒,几乎走访和拜会了当地所有的医院和专科医生,他在寻找着有可能需要帮助的医院,也探寻着合作的可能性。对于比我们更为贫穷落后的国家,郭振新总怀有一份怜悯,他说,大约10年前,就很想走出国门,因为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生活条件极度困苦的百姓,不仅医疗条件极差,连最起码的生活也无法保证。作为一个医生,能奉献的就是自己的医疗技术,如果能将几十年的医疗技术和诊疗经验用于迫切需要扶助的人群,那么这也许是这种技术“自我实现”的最佳归属。

    在采访过程中,郭振新介绍,他去学习了股权激励课程,去了解公司如何市场化运作,有很多需要提高的“短板”。“因此,下一步的计划,我要成立公司并有可能把公司开在家乡黑龙江,以辐射全国,完成公司化转型,进行集团化运作。我一个人力量小,但是通过带徒弟,培养人才,跟更多的人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中国,未来也会服务更大的范围。”郭振新希望这个作为医生来说共有的问题,能够快速解决,这样才能更高效地运作,有合理的回报,给团队更好的待遇,给更多老百姓造福。如有可能,也要免费把技术教授给需要帮助的国外医生。“但如果没有理想,所有的公司就是过把瘾就死”。

    在郭振新的描述中,记者得知,“真心微创”正在努力尝试的,是将他的团队公司化运营,使其变成一个汇聚泌尿外科最优质的专家资源的巨大团队,通过专业的业务运营团队,将全国范围内该专科领域最专业的医疗资源有方向、有目标地输送到全国最需要医疗服务的地域,寻找到那群及需要救治却缺乏救治能力的人群,仍旧是让医生资源流动起来,让患者多一些便利,让百姓的看病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而这种“强强联合”的方式,此前虽有人尝试,但这样的路是否能有创新,能否走出新意,恰是“真心微创”团队的挑战。

    其实医生最需要的是成就感

    2017年末,好莱坞一部励志大片《寻梦环游记》风靡全球,电影里一句最朴实的话触发了观众的泪点:死掉的人会活在另一个世界,只要现世的人还记得他,他就会永远地活在另一个世界里,而当他被活在现世的人遗忘时,就会再死一次,走向“真正的死亡”。

    在近两小时的采访中,郭振新用不同的话,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角度,想要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意思。他希望他的人生意义不是财富的增长,不是实现自我的小梦想,不是平平淡淡过小日子,而是希望自己作为一个医生,让患者受益,做的事情被人们记住。让自己真正“活过”,他所帮助过的患者会有人记得他,而不是蝇营狗苟过一生。

    在他的日记中,曾这样写道,“我是以车为家。贵州是山区,是乡下,我见到大部分患者都是穷人,我不觉得哪些人是低等的,我觉得我做这样的工作挺好,我觉得我能在乡下工作很好,以后我也还会继续服务那里的人。有人把不愁吃喝睡到自然醒当成人生目标。如果那样,人的存在,对这个世界来说似乎就没有价值。我时刻在思考这样的人生是否算是成功?我希望我对这个世界来说有价值。我用两个标准衡量我所做的事情是否成功,第一,做了很大的事。第二,这些事情一定是为别人好。只有为别人好,才是值得做的。”

    曾经生长在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镇新胜村农村的郭振新,曾为生计而深深苦恼,曾经因为高考前母亲的因病离世而留下一生挥之不去的遗憾和情感阴影,25年前,当他找到工作如同抓住人生的一根救命稻草的时候,他未曾想过要为这个社会做多大的事情,他能想到的只是——活着。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已经“知天命”的他,当下最想做的事情,却是希望自己所做的事情能够对社会有意义。他说,作为一个医生,能造福于人,才是自己最大的成就感。

    医者的初心,应是心存善念

    “母亲在高考之前一个月因病离世,于是我高考所有的专业填报的都是医学。这么多年来,我做了很多这世界上人看来不正常的事,现在看来,如果母亲仍然活在世界上,和自己聊天,应该可以直起腰杆,感到骄傲。作为儿女,我行得端,走得正。”这是郭振新写过的一篇文字中的开头。

    每个选择医学作为自己专业和职业的人,都一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郭振新内心中是有着一块软肋的,他未能见上母亲最后一面,未曾让母亲享受到现在一切的好生活,在一个高中生的心中,母亲的去世让他不知道那高考前的一个月是如何浑浑噩噩的度过,也不知是如何熬过那种丧亲的悲痛。选择学医,郭振新从来没有丝毫的悔意,也许这正是30年来对母亲那种愧疚感的弥补——去让更多的人活下去。

    2017年6月21日,郭振新在日记中写道,刚才高速行驶的路上,听到啪地一声响,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车停稳之后,看到一只小鸟,粘在倒车镜上,翅膀镶在倒车镜的缝隙里,才让这只已经撞碎的小鸟没有掉落。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让你折翅了,对不起。他反复对这只小鸟说道歉,对于生命,这个一身肌肉的中年人,心生柔软。

    “作为一个医生,我觉得要通过这个职业而生存,毫无非议,但是医生的初心必须是善良的,必须要心存善念。善念的意思,就是医生一切都以治病救人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作恶的事情不去做,出发点永远应该是善的。获取财富无可厚非,但出发点一定是正念,是善念。如果我的母亲还活着,她也一定会让我永远心存善念。”郭振新感慨地说,“中国有那么多患者,我还有贡献的空间。”

    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胜过把一万件事做的平庸

    “对我来说,成功不怕晚。如果50岁不能开始,就60岁开始,如果60岁不能开始,就70岁开始,如果70岁不能开始,就80岁开始,但人生最大的苦恼在于被身体击倒而一事无成。成功的生活,不应该太复杂,做手术,跑马拉松,全世界溜达溜达。把手术做好,让患者享受到所需的医疗服务,就算患者不记得我,也会在术后因为优质的医疗而提高幸福感。跑马拉松也一样,我希望能在这过程中不断精进,不求专业,只希望自己能有健康的体魄,没有好的身体,是没有能力去造福别人的。”郭振新就是这么一个人,宁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开出一朵绝世之花,也不愿万事开花,却都开的普普通通。

    郭振新在重庆的家里有一面墙,专门摆放他跑马拉松所获得的奖牌,其中就包括2017年所获得的10块新奖牌。在2017年这一年里,郭振新再次完成10次半程马拉松。郭振新还组织了一次在海拔3000米的青海湖徒步行走,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贡嘎山徒步,和一次宁波九龙湖30公里超级越野赛等,有时带上夫人,有时带上团队。他的孤注一掷,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执着,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

    期望未来为家乡龙江献出一份力

    “对于未来,我还是希望自己能一点点进步,不要一个人受益,要让团队一起进步。下一步,我希望为家乡龙江做出更多医疗贡献。还是要送医下乡,培养更多的帮扶医院,让基层受益。”

    在未来3年,郭振新计划举办学习班20期以上,培训学员大约3000人。接下来,他将被邀请帮扶某大型肾病医院集团旗下的20多家医院,帮助这些医院创建泌尿外科。要以帮扶协作的形式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内,去践行“以患者为中心,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为更多的基层群众减少病痛,降低医疗成本,更好地实现“医生围着病人转”的从医理念。

    在新医改的大好形势下,医者有足够的机会,去成就原本只是梦想的职业之路。作为一个医者,把自己最擅长的技术做到极致,带着团队,以市场化的方式去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倘若可以,让更多人循着这条路找到一个颇有前景的未来,这也许是有望实现的——医生的“中国梦”。(董宇翔   衣晓峰)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主办:央媒时代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中心
联合主办: 北京东方视报传媒  广州报加视传媒 

指导:全国重质量守信用品牌单位创建活动组织委员会
央媒品牌万里行活动组委会  子贡儒商(北京)文化研究院
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儒商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 
中国儒商编辑部  中国乡土书画艺术研究院  中国国际名牌发展委员会  中国乡土艺术团
中国乡土艺术协会民俗文化专业委员会  世界华人商贸联谊总会权威品牌评审委员会
支持:华商杂志社  世界论坛报  世界华商联合会  求实当代社会经济咨询中心 
中国营销学会  北京国研和谐研究中心   中元品牌价值研究中心
广东省小商品协会  深圳市小商品协会  
E-mail:zgjdft@126.com   
工作QQ:981680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