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探讨在VUCA(不稳定、模糊、易变、复杂)时代,企业如何超越传统的“野蛮生长”模式,突破 “单维优先” 的传统思想,构建以实现“安全成长”为目标的系统性能力。笔者基于多年跨领域实践与管理思考,完整提出以“均衡管理”理论为哲学基石的“企业安全成长五维系统”,并结合中国商业与法律语境,通过正反案例对比,论证该体系是企业家应对系统性风险、穿越产业周期、保障自身与事业安全的根本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均衡管理;策划与发展;数智经济;立体人生;VUCA时代;安全成长;系统架构;企业风险;可持续发展
一、时代之变:VUCA时代的生存拷问与范式革命
我们正身处一个被定义为VUCA特征更为凸显的时代,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全球格局的深刻演变、社会文化的多元裂变与地缘经济冲突交织在一起,企业面临的已不再是周期性的波动,而是底层逻辑的根本性重构。
地缘政治冲突(如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稳定性(Unstable),意味着系统可能瞬间崩塌——华为突遭芯片断供,一度面临业务停摆危机就是明证;全球供应链波动所体现的易变性(Volatile),要求决策必须精准至天、小时甚至分秒——疫情期间,富士康深圳园区因封控仅48小时即引发全球电子产品供应链震荡,即为典型;多元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复杂性(Complex),预示着任一环节的变动都可能触发“蝴蝶效应”,正如特斯拉车主维权事件经社交媒体持续发酵,最终演变为企业重大公关危机;而数智科技与未来技术走向所内含的模糊性(Ambiguous),则使得因果关系难以辨识,元宇宙概念火爆数年却至今缺乏清晰的商业模式与盈利路径,正是这一特征的现实写照。
在这个“流沙”之上,曾引以为傲的“野蛮生长”模式显露出其致命的脆弱性。对规模的无限追求、对杠杆的极致利用、对核心能力的盲目偏离,使得一批又一批明星企业从神坛跌落,其崩塌速度之快,令人瞠目。企业的失败,不再仅仅是商业模式的失败,更是系统性的、结构性的“失衡”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央媒时代产业创新平台百城千媒报视TOP名流天地金钻荟特别关注蒋泓峰均衡管理
在中国的商业实践中,企业家还面临着一种独特的“无限责任”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所赋予的“有限责任”保护,在实践中常因“人格混同”、个人连带担保、税务及金融合规等问题而被穿透,使得企业经营的失败直接转化为企业家人身与家庭财富的灭顶之灾。
“安全成长”作为现代企业的一种新商业范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是指企业将“安全”作为成长的底线与前提,通过均衡管理的系统实践,构筑组织韧性,提升发展确定性,最终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价值增长。 它并非反对增长,而是追求一种“结构均衡、动力可持续、风险可控”的增长。支撑这一范式的底层哲学与方法论,正是笔者历经数十年跨界实践、思考与提炼所形成的“均衡管理”
笔者曾执掌国家级试点企业集团十六年,亲历了创业、守业、扩张、成熟到转型的全周期,也曾在国家级媒体、国际华人社团等多个维度观察商业社会的变迁。与多位身陷囹圄的企业家深度交流时,他们无一例外地为自己在“速度、关系、赛道”上的贪婪与失衡而悔恨,其悲剧的根源,皆在于管理系统的全面失衡。这与那些穿越数个经济周期的“隐形冠军”的稳健之道,形成了鲜明对比,共同指向同一个命题:在VUCA时代,企业的终极竞争力,来自其系统的均衡性。
二、理论基石:均衡管理的哲学内涵与时代回应
“均衡管理”思想深深植根于东方智慧,汲取了儒家“执两用中”、道家“阴阳平衡”等哲学精髓,融合了西方工业管理的实践成果。均衡管理理论既与查尔斯·汉迪“悖论理论”中关于“长期与短期”“控制与自主”的论述相呼应,也与现代“动态能力”学说的核心观点高度契合。在实践层面,韩国专门成立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并制定《均衡管理法》;华为强调“均衡是华为的核心竞争力”。均衡管理正是对古老东方智慧的现代化、系统化表达。
均衡管理并非追求静态的、平均主义的平衡,而是一种在动态环境中,通过对组织内外部关键资源与能力进行系统性识别、配置与协同,以实现持续稳健发展的艺术与科学。其核心在于,认识到企业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必须像人体一样,维持大脑、躯干、血液、神经与免疫系统的协同运作,任何一方面的长期“短板”都可能导致机体的衰亡。
1.以“系统性”对抗“复杂性”:均衡管理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而非部门的简单加总,强调各职能间的有机联系。如海尔提出的“品质均衡”战略,以“人单合一”模式将研发、制造、营销等环节深度融合,立于不败之地。宝洁以“均衡增长”策略,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世界500强正威集团的困境警示,缺乏内部协同生态的规模扩张,只会导致“系统价值小于部分之和”的管理陷阱。
2.以“动态性”应对“易变性”:均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敏捷的反馈与调整机制,而非固守一份僵硬的五年计划。如招商银行通过“轻重业务均衡”策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威马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变革期,未能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成本结构,导致产品竞争力持续下滑,陷入破产重整困境。
3.以“前瞻性”穿越“模糊性”:均衡管理将“策划”置于核心地位,通过主动设计和布局,在混沌中创造清晰,把握确定性。如比亚迪早在2003年便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历经多年投入与研发,终在2022年迎来爆发式增长。清华紫光在芯片领域盲目扩张,缺乏清晰的技术路线和商业规划,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而破产重整。
4.以“结构性稳健”抵御“不稳定性”:均衡管理通过优化资本结构、打造人才梯队、夯实核心能力,为企业打造能够抵抗冲击的“压舱石”。如伊利集团提出的“均衡营养”理念,不仅关注产品的营养均衡,更通过全产业链的质量控制,确保了产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奶茶第一股香飘飘困于固体奶茶的成功路径,未能及时转向即饮茶市场,这揭示了缺乏动态能力的企业在变化面前不堪一击。
三、核心架构:企业安全成长的五维均衡系统
基于均衡管理理论,我们构建了企业安全成长的“五维均衡系统”。这五个维度相互关联、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1.战略导航系统(脑)的方向均衡:该系统决定企业“做正确的事”。其均衡性体现在:一是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均衡:既要有能够贡献现金流的“金牛”业务,也要布局代表未来的“种子”业务。如宁德时代在巩固动力电池主业同时,布局储能、回收等新业务,构建多层次增长曲线。恒大集团因战略与管理能力失衡,其盲目跨界的致命决策,最终引发市场误判与管理失控,反噬整个商业帝国。二是加法与减法的均衡:懂得在何时进入新领域,何时退出非核心业务。如万达集团在2017年果断出售酒店和文旅项目,回笼资金降低负债。海航集团过度多元化,最终因债务危机被迫拆分重组。三是专注与多元的均衡: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实力审慎把握。如农夫山泉坚持深耕饮料主业,通过产品矩阵延伸实现稳健增长。乐视网的悲剧在于:有“生态化反”的激进战略,却无与之匹配的管理协同能力,终因系统性失衡而走向溃败。
2.组织架构系统(身)的框架均衡:此系统确保企业“正确地做事”。其均衡性体现在:一是集权与分权的均衡:既要保证总部的战略控制力,又要激发一线团队的活力。如美的集团推行“事业部制+数字化平台”,在保持集团统筹的同时赋予业务单元充分自主权。永辉超市推行“合伙人制”时过度放权,导致门店运营标准不一、品控失衡,2021年多地门店因食品安全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二是稳定与变革的均衡:组织架构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必须为应对市场变化而预留弹性变革的空间。如阿里巴巴适时推进“1+6+N”组织变革,让各业务线更灵活应对市场。国美电器组织架构僵化,未能及时适应电商冲击,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三是数智化与人性化的均衡:在引入AI、大数据等工具提升效率的同时,需防止组织的“去人性化”。如京东在推进仓储自动化同时,保留“快递小哥”人性化服务,实现科技与温情的平衡。富士康在推进“机器换人”过程中,未能妥善安排受影响员工的转岗培训,导致大规模裁员引发劳资关系紧张。
3.人力资本系统(魂)的动能均衡:人是组织能量的源泉,其均衡性体现在:一是人才“选育用留”的均衡:建立可持续的人才梯队,避免对个别“明星”的过度依赖。如海底捞通过“师徒制”与店长培养体系,构建了稳定的人才供应链。科大讯飞曾因人才结构失衡,过度偏重研发而弱于商业化,导致其技术优势一度难以转化为市场胜势。二是绩效与文化的均衡:激励机制需与价值观塑造相结合,避免“有业绩无文化”的散沙状态。如小米“工程师文化”与股权激励相结合,既保持技术导向,又激发团队活力。ofo小黄车在快速扩张时,忽视内部管理和文化建设,导致企业宣告破产。三是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均衡:构建多元化的认知生态,打破群体性思维封闭。如理想汽车在保留核心研发团队同时,引入传统车企制造人才,实现能力互补。联想集团曾因大规模引入戴尔等外企高管,引发严重的“内外文化冲突”,一度陷入增长瓶颈。
4. 财务风控系统(血)的循环均衡:血液健康是企业生命的标志。其均衡性体现在:一是利润、现金流与风险的均衡:利润是表象,现金流是命脉,风险控制是底线。如万科始终坚持“现金流为王”理念,在多次行业危机中保持稳健。中植系通过资金池运作追求高利润,忽视现金流管理与风险隔离,最终爆雷。二是资产与负债的均衡:优化融资结构,避免过度杠杆,维持健康的资产负债率。如龙湖地产始终坚持稳健财务政策,负债率保持行业低位,在房地产寒冬中依然稳健。泰禾集团过度使用杠杆,资产负债率长期居高不下,最终陷入债务违约。三是扩张与储备的均衡:在积极投资的同时,保持充足的现金储备以应对不确定性。如华为每年将销售收入10%以上投入研发,保持充足现金储备应对行业波动。苏宁电器向互联网转型时,线下实体店与线上电商平台相互掣肘,这是系统性失衡导致转型失败的典型案例。
5.市场品牌系统(面)的形象均衡:此系统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交互的界面。其均衡性体现在:一是品质与品牌的均衡:产品/服务质量是根基,品牌建设是放大器,二者不可偏废。如安踏通过收购FILA等品牌实现升级,但始终坚持产品研发为本,成为国产运动品牌标杆。南极电商过度依赖品牌授权,忽视产品质量管控,品牌价值持续下滑。二是传统渠道与数智化营销的均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布局。如瑞幸咖啡通过“APP+门店”模式,实现数字化运营与传统零售的完美结合。家居零售巨头红星美凯龙,曾过度依赖线下卖场与地产绑定模式,在线上家居平台崛起与消费模式变革的冲击下陷入被动,债务承压,最终被央企收购。三是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均衡:将ESG融入品牌内核,赢得社会信任,提升品牌韧性。如福耀玻璃董事长曹德旺累计捐赠超过160亿元用于教育、扶贫等公益事业,创办河仁慈善基金会,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贡献的良性循环。拼多多早期的困境,揭示了平台型企业在商业模式上对GMV增长的极致追求与对商家商品治理责任之间的内在矛盾。
四、终极保障:企业家自身的《立体人生》均衡
VUCA时代并非末日的审判,而是一次彻底的洗牌。它奖励具备系统韧性、动态均衡能力的组织,淘汰那些仍活在“野蛮生长”旧梦里的投机者。所有企业系统的均衡或失衡,其最初的蓝图、最终的决策与责任的根基,往往系于企业家本人。
企业的天花板,最终取决于企业家的认知边界与心智模式。恰如《周易》所言: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有我之境界,方有破“蒙”之局。深入剖析企业五维系统的失衡案例,其根源往往可追溯至企业家个人立体人生的失衡。在VUCA时代,民营企业家面临的不仅是市场的博弈,更是一场多维度的生存考验——法律合规的底线、身心健康的维系、家族传承的规划、社会责任的担当等系统性挑战,共同构成了每位企业家必须直面并驾驭的《立体人生》核心命题。
纵观中国商界,那些穿越周期、实现基业长青的企业家,无不是在多重维度上构建并保持动态均衡的典范。希望集团刘永好家族通过“分合有序”的战略布局,实现了中国家族企业传承中最为关键的权力均衡与有序过渡;董明珠在格力电器以其独特的“工业精神”与“铁腕治理”,展现了女性企业家在事业追求与个人品格坚守之间的强大的均衡管理能力;牧原集团秦英林夫妇通过打造“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生态圈”,实现了企业扩张、农民增收与环境保护的战略性均衡。
然而,商海浮沉,失衡的悲剧亦时时敲响警钟。家居行业多位企业家因债务与供应链压力而选择的绝路,揭示了财务危机背后更深层次的心理失衡与抗压能力的缺失;原安邦保险吴小晖因经济犯罪陨落,则深刻暴露了个人权力无限膨胀、缺乏有效制衡所导致的必然结局。这些案例警示我们,企业系统的风险,与企业家个人人生的失衡紧密相连,犹如一体两面。
《均衡管理》系列丛书的《立体人生》双本卷,为此提供了系统的思考框架:真正成功的生命,涵盖平安、健康、亲情、友情、事业、财权六大维度;需要成功跨越家族和谐、财富贪婪、异性诱惑、仕途孝廉、信仰正义、嗜好节制六大关隘;善于借助常识、知识、见识、胆识、借势、识势六大潜能;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经济实力、人际关系、社会环境、良好运气、科学策划六大要素的协同。这些要素相互交织、彼此制约,共同决定了企业发展的上限与安全的底线。
归根结底,企业的安全成长,其最根本的保障来自企业家自身对《立体人生》的深刻理解与不懈践行。这既是对企业家个体生命价值的最高尊重,也是对员工、股东、家庭乃至整个社会责任的根本回应。唯有在个人与组织、事业与生活、财富与意义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点的企业家,才能如技艺高超的舵手,引领企业在VUCA时代的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最终抵达可持续安全成长的彼岸。
五、均衡管理,为企业撑起驶向未来的安全之帆
VUCA时代并非末日的审判,而是一次彻底的洗牌。它奖励具备系统韧性、动态均衡能力的组织,淘汰那些仍活在“野蛮生长”旧梦里的投机者。
“均衡管理”理论及其构建的“企业安全成长五维系统”,为企业提供了从思想到行动、从内部到外部的完整架构。它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开放的、可进化的“安全方舟”。真正的强大并非来自最强的长板,而是来自没有致命短板且所有板协同作用的系统能力。
1.初创企业的生存安全:均衡管理为初创企业锚定生命线,注入均衡的基因,护航其稳健穿越初创险滩,规避先天顽疾。这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为铸就未来的伟大打下正确的根基。
2.成长企业的扩张安全:均衡管理为成长企业构筑安全区,根治增长的并发症,通过植入动态均衡的管理框架,使其在扩张的赛道上既能魄力全开,又能精准驾驭,彻底规避失速与失控的风险。
3.成熟企业的变革安全:均衡管理为成熟企业锻造转型之翼,捍卫其核心生命线,同时装备敏捷的新引擎与智慧的压舱石。助其在开拓新航线的征途中,令庞大战舰行稳致远,重获战略敏捷。
面向未来的高度不确定性,唯一确定的应对之道就是回归本质,构建均衡。唯有如此,企业家才能带领企业穿越周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守护个人的安宁与社会的福祉。作为一名企业家要经常思考:
1.战略导航系统(脑):企业是否明确了保障当下生存的“金牛业务”与承载未来增长的“种子业务”?战略上“做加法”是否有清晰的逻辑与能力支撑?又是否具备“做减法”的勇气,果断退出非核心领域?
2.组织架构系统(身):组织是因流程繁琐而活力受阻,还是因权责失序而陷入混乱?在推进数智化提升效率的同时,是否保留了凝聚团队的人性化关怀?
3.人力资本系统(魂):是过度依赖少数核心人物,还是建立了可持续的人才梯队?激励机制是仅刺激了短期业绩,还是真正塑造了长期主义的组织文化?
4.财务风控系统(血):在追求利润的同时,是否将现金流视为真正的生命线?资产负债结构是否稳健?融资策略是过于激进还是保守,能否支撑发展或抵御冲击?
5.市场品牌系统(面):品牌声誉与产品品质是否名副其实?资源是更多投向营销宣传,还是用于夯实产品力?营销体系是否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有效协同,并对数智化新渠道有清晰策略而非盲目跟风?
展望未来,数智技术正为均衡管理注入新的生命力:基于大数据的“五维监测模型”可实现风险前瞻预警,区块链技术能为财务风控系统筑牢信任基石,有效规避“人格混同”等法律风险。未来,AI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将推动均衡管理从“艺术”走向“科学”,从阶段性的静态调整升维为一刻不停的动态调适。这不仅是对古老均衡智慧的现代化表达,更是企业在VUCA时代构筑安全成长能力的终极答案:让管理成为一个有感知、能思考、会呼吸的智慧生命体。
均衡,让世界更美好;管理,让企业增效益。这不仅是商业的哲学,更是这个时代赋予每一位企业家的历史责任。(央媒时代产业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