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国儒学会会长杜伦主持研讨会

研讨会现场
中华文明在世界上一向以注重伦理道德闻名,无论是“为政以德”,还是“以孝治天下”,无不体现着这种伦理精神。在历史观上,自然更要强烈地表现出这种文化特色。道德伦理成为一个王朝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也是王朝更替的内在规律。同时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上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也都把注重伦理的历史观,变成了“德政”、“礼治”的具体社会实践。与会学者的论文,紧紧围绕这两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中经创新经济发展研究院常务院长、中国儒商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实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品牌万里行名誉主席苟君厉的论文题目是:《“国学”在现代管理中的意义》,他指出:“西方哲学的特点在于强调“智慧”,即寻求客观的真理,而中国的“国学”则是以儒家为主流的“圣贤之学”,强调的是“伦理”,即“求善的智慧”……中国“国学”的特点是“经世致用”、“安身立命”和“内圣外王之道”;……实用的国学,特别是其中的儒家思想,对现代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点启示:第一,儒家政治伦理是贯通性的,这就为管理学扩展了宏大视野。第二,儒家基于人性美好的信念,可以推动管理原则“由硬向软”转变。第三,儒家伦理体系蕴含着终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可以提升管理的价值深度。第四,以儒家为核心的“国学”隐含一种独立自主的批判精神,这对于管理主体的自主性开发很有启发意义。”

此外发表论文的学者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葛荣晋,他论文题目是:《“法先王”与“法后王”》,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践,他论文题目是《“五德终始”说与中国的历史伦理观》,中央党校教授王杰,他论文题目是《荀子历史哲学思想论纲》,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单纯,他论文题目是《论孔子对“礼乐”制度的批判精神》,国防大学教授朱康有,他论文题目是《退化、循环、升华:中国传统历史哲学的价值评判》。浙江大学教授彭国翔,他论文的题目是:《冯炳南的五教观念及其实践》;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贝克定,他论文的题目是:《The Term Tian in the 19th Century Chinese Translation of theOrthodox Bible: A Hermeneutic Approach》;德国明斯特大学汉学系教授于宏的论文题目是:《百慮一致,其揆一也》;台湾慈濟大學東方語文學系教授林素芬的论文题目是:《張九成的聖王史觀與經世思想》;台湾大学教授曹美秀教授的论文题目是:《阮元與古文尚書》;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张加才的论文题目是:《儒家历史意识研究》;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教授杜伦的论文题目是:《先秦儒家“德政”与“礼治”思想对当今建立法治国家的意义》;武汉大学国学院教授张杰的论文题目是:《先秦儒家政治哲学的合法性论证及其现代价值》;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赵晓华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的因灾求言制度》;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曾振宇教授的论文题目是:《气占:中国古代盛行的“社会天文学” ——以唐代李淳风为中心的讨论》。上述学者的论文,都是紧密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历史伦理观和经世致用思想展开,各具特色,使得中国实学的重要领域——历史伦理观的研究,有了重大的发展。